粗大动作
粗大运动是粗大群所组成的随意动作,常伴有强有力的粗大的收缩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一系列的粗大动作就构成了粗大运动技能。在幼儿期,比较常见的粗大动作有走、跑、跳、爬、平衡、投掷、接抛球、踢球等。
意义:
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可促进智力发育。幼儿利用粗大运动技能探索周围的环境,掌握了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也得以发展,也有利于发展特殊智力,如节奏感知力。
幼儿粗大动作的发育包括:
1. 抬头与翻身。1个月时的小儿,在俯卧位时,略微能抬一下头,时间非常短暂。到了2个月时,已能抬头与床面成45度角,到了3个月时可呈90度角,在坐位时能竖头。与此同时,小儿能在俯卧位与侧卧位之间转换,并迅速发展到能自由地翻身。
2. 坐。在5个月左右,小儿在扶坐下能挺直躯干,但独时小儿身体前倾,能上身挺直稳定地独坐要在6-7个月之间。
3. 爬。新生儿期在俯卧位时,小儿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到了2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交替踢腿动作,在3-4个月时即能用双上臂支撑起上身,于7-8个月之间能使上身离开地面,8个月时能用两上肢向前爬,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爬,而是在地上滑行。到了1周岁前后才能熟练地手膝并用作四肢爬行。
4.站、走与跳。在5-6个月时,扶着小儿的两腋下,小儿的下肢已可负重,在兴奋时可出现上下跳跃动作;在8个月左右可以做到扶站;到10个月时能在搀扶下走几步;约在11个月许,已基本能独站;大多数小儿在15-18个月时能够独自行走;于2岁左右掌握双足双跳及独足立的技能;3岁时能自由地两脚交替上下楼梯。
技术支持
一.“神经平衡疗法”概括
“神经平衡疗法”又称“神经发展平衡疗育系统”,是1991年由台湾复健医学治疗师叶仓甫夫妇根据神经、肌肉与骨骼的成熟发展理论、周围学派理论、反射阶层模式、特殊教育理论及临床极重症脑伤个案的处理经验所发展出来以动作为核心且更有效率的疗育系统,用于评估与治疗及教育中枢神经受损及发育迟缓病患的方法。
二.“神经平衡疗法”特征
1.“全人观”
把人作为各种能力综合发展的整体,以大运动为基础和核心,全面考量孩子的精细动作、人际互动、认知、语言、情绪等其他能力 ;在“全人观”的指导下实现医疗和教育的结合,促进孩子运动和认知能力的全面发育。
避免传统康复训练中把孩子的大运动、认知、语言等各种能力进行机械分割、片面考量、孤立处理的做法
2. 身体构造条件决定了神经系统的发育
坚持“身体构造条件决定了神经系统的发育”这一辩证唯物观点,通过提升孩子的综合性粗大运动能力来促进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学习困难问题。
避免传统教学常常忽视孩子学习能力,而根据孩子生理年龄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进而导致孩子学习困难,产生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
3.“基础训练”
更加着重“爬行——高跪——跪走——交替半跪——站立行走”的骨盆基础训练,促进骨盆基础能力和神经控制能力的全面发展,避免行走时异常姿势的产生,让步态更稳定,神经控制能力的提升也促使认知和语言的自主性发展,
传统康复中着重症状处理和功能性训练,而忽视基础训练的认识,进而无法从根源上促进认知和语言的自主性发展,也无法避免合并症的产生
4.“主动运动”
通过适当的摆位、活动、教学方法诱发孩子主动运动,形成孩子自己的控制能力,让孩子有成就感、有自信
避免被动活动而给孩子带来抵触情绪、逃避行为、以及意外伤害
5. “教学方法量化”、“粗大运动能力量化”、“认知水平量化”
把孩子的粗大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量化,并以此为依据把具体的教学方法量化,彻底落实个别化教学,同时根据孩子所处的能力阶段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让教学者及家长操作起来更容易,孩子进步更快。
6. 倡导把康复训练落实生活中,融于无形,吃喝玩乐中成长。
以上是粗大动作的介绍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