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老师讨论病例
不同类型有不同的临床症状,首先表现出的是运动发育落后,即该会爬时不会爬,该会坐时不会坐等,比正常孩子的发育水平至少晚3个月。
1.痉挛型:可区分为双瘫、四肢瘫和偏瘫。
(1)肌张力增高:表现肢体僵硬,在换尿布时感到分开两腿或者抬起小腿有困难,有时候可看到足的抖动。
(2)剪刀步态、尖足: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即尖足,步行时出现一只脚踩另一只脚现象,即剪刀步态。
(3)坐位:在伸腿坐位时,出现使骨盆后倾、圆背,是脊柱不能充分伸展的表现。同时坐位支点不在坐骨结节,而在骶髂关节,使身体不能竖直。由于髋关节的内收、内旋,患儿常取臀部坐于屈曲的两腿之间的“W”状坐位。
(4)上肢:表现为前臂旋前(手心向下),旋后困难,拇指内收。另外,由于肩胛带的外展与内旋,而呈现上肢后伸的状态。
偏瘫患儿婴儿期既可发现一侧上、下肢活动不如另一侧灵活,当右侧有问题时,切记不要认为是左撇子而延误诊治。
2.不随意运动型 过去称为手足徐动型。
(1)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突出表现是竖颈发育明显延迟,并因患儿常呈现角弓反张状态而难以抱扶。
(2)肌张力的变动性:安静、睡眠时肌张力正常,紧张、哭闹、兴奋及做想要主动运动时增强(即全身变硬)。随年龄的增长,随意运动逐渐明显。
(3)不随意运动:即不由自主的运动,出现于颜面、手、手指、足等末梢部位,3岁左右症状明显。
(4)构音与发声困难:障碍涉及到舌、喉肌肉及咽等部位,发生构音与发声困难。在各年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喉鸣,摄食障碍,流涎。另外表现在用力时张口,是本型的特征性症状。
(5) 难以保持一定的姿势:由于肌张力的变动性,患儿很难保持一定的姿势。
3.共济失调型:此型是因小脑损伤引起,失调型多为小脑先天形成时出现的障碍所致。
临床所见:肌张力低下,被动性增强,躯干可见粗大的摇摆动作。平衡障碍,立位、步行的发育延迟,立位时以两下肢外展、基底面加宽来保持稳定。行走时步态蹒跚不稳,左右摇摆。语言表现不连贯,断续性语言。运动发育落后明显,常至5岁始会走。
4.肌张力低下型:此型较少见,约为脑瘫患儿的1%,特点为肌张力低下,有上述的低紧张的各种体征,如蛙状肢位、W状上肢,对折状态、外翻扁平足等。深部腱反射正常或亢进,可与末梢性瘫痪相鉴别。
5.强直型:临床上见此型病人肌张力增强,肌肉的被动性低下,被动运动时出现铅管、齿轮现象,腱反射引出困难。睡眠时强直症状消失。
6.混合型:上述6型中任何2种或2种以上类型的症状体征同时出现于一个患者,称之为混合型。多见的为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